Hi!~金融风险基础证书FFR全国运营中心官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案例

金融风险案例分享

网站管理员 0 2023-06-16 17:02:15

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但历史却能给予世人警醒以及经验教训。金融行业本质就是对风险的管控,离开了风险来谈金融都是耍流氓。金融需要监管同时也需要创新,虽未必能以道德标准来要求创新,但创新至少要守住法律底线。事后看来,没有一次危机是毫无征兆的发生的,只是人们当时的认知还不健全,没有从蛛丝马迹中预判到灾难的来临,因此历史的危机都成了沉痛的教训。人们总是期盼吸取历史经验来应对未来,然而当危机真的来临的时,又有谁能够幸免于难呢?

危机源生于人们对事物错误的认知,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又会反过来强化自身的思维逻辑,使原本错误的逻辑思维固化,进而催生泡沫,并使得泡沫逐渐变大,直至破灭,绽放那一霎的花火。有些投资者或研究员们致力于预测未来,掌控变量,往往希望在泡沫破裂前的一刻精准逃脱,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并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最大利益,暂且不论羊群效应和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又有几人能够达到精准预测呢?因此,虽然研究的目的从未变过,但更多的应该是从历史中学习警醒,居安思危。

本文将简述四类金融风险或危机历史案例,仅供参考。

一、利率风险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是利率风险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储贷的意思就是储蓄和贷款,得益于当时美国斜向上的利率曲线,储贷协会的经营策略是简单的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riding the yield curve)为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即吸收短期存款并向外借出长期贷款来赚得稳定的利差。

但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逐渐增大,这就促使了美联储实行一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移除掉储蓄利率的上限限制),进而使得短期利率增加。这一结果导致储贷协会不得不在吸收储蓄的市场竞争中增加储蓄利率,同时推高了储贷协会的资金成本,并最终超过了其放贷收益,形成亏损。

这种现象就是常在新闻中看到的“利率倒挂”,经过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至少我们深刻了解到骑乘策略只能在利率斜向上的情况下使用,而在利率倒挂时,这种银行常用的策略将失效,甚至导致危机。

为了自救,储贷协会不停地以当时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同时进行更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来使得自身的资产负债相匹配。但这种自救行为最终成为了席卷全美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1986年至1995年,美国3234家储贷机构中共有1043家破产,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有2000家左右。

储贷协会的危机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免疫”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充分利用久期匹配,利率衍生品使得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度要呈高度相关,以防止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

2022年,美国收益率曲线多次出现倒挂,均被视为经济衰退的强烈信号之一。而各大机构预测美国经济也会快速衰退,美联储曾表示美国经济有能力实现软着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二、融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一词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被重点关注,并将其纳入巴协议中。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交易流动性风险。相比交易流动性风险而言,融资流动性风险对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可能更大。雷曼兄弟倒闭案例是其中最经典的一个。

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雷曼兄弟大量投资了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市场,他的做法是首先放贷给购房者,其次将购房者定期归还给雷曼兄弟的房贷款打包成为一个新的产品,并将其卖给投资者。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是一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回笼资金,扩大规模。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大空头》电影里描述得也很生动。

雷曼兄弟一直秉承着野蛮生长的经营策略,开始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豪赌,将次级贷款(没有政府提供担保)进行证券化,当底层资产现金流,即购房者断供时,整个产品链条就面临着融资流动性风险。

为了扩大规模,雷曼兄弟利用借入短期资金,投向长期房地产市场(放贷给购房者)的融资策略,使得公司杠杆率不断攀升。2007年,雷曼兄弟的杠杆率已达到惊人的31倍。

能够承受此之高的杠杆的前提是其现金流要足够充裕,而其正常经营的现金流严重依赖其拆借对手方信任和购房者的还款能力。

当美国房价的断崖式崩塌,使得断供者越来越多,无法向公司已发行的产品进行足额偿还,市场对雷曼兄弟的信心断崖式崩塌,与其拆借的对手方要么要求更多的抵押品,要么拒绝与其交易,这进一步掐断了雷曼兄弟的资金来源,进而使得其能够维持经营的现金流严重不足,导致了融资流动性危机,并最终于2008年9月15日宣布破产。


总结来看,雷曼兄弟的高风险业务集中度过高,杠杆率过高,过度依赖短期融资,金融创新步伐过快而风险管理较为薄弱,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

当危机过后,流动性风险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最大挑战在于优化借款资金来源结构,融资流动性与利率风险之间,流动性风险缓释与费用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平衡(trade off),不可兼得。

例如,如果企业总是在短端融资而在长端投资,那么将面临相对较大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和相对较小的利率风险,反之亦然;而当企业试图从长段进行融资(与资产久期更匹配)时,其费用也必然更高。

此外,流动性越好的资产带来的回报也往往更低。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找到benefit和cost的平衡点是十分关键的。

三、模型风险

顾名思义,指的是交易策略或模型对当下环境变化不能充分适应而导致的风险。模型风险可能对大家来说并不常见,但其实我们A股就曾经存在过,包括现在也存在着类似的事情发生,只不过仍然可控。

近10年,在人工智能的催化下,量化交易发展迅猛,其中高频交易根据其算法在日内不停买卖,成熟的算法能够在市场大幅震荡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的收益。本质上,这类算法赚取的是扣除摩擦成本后的差价。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交易算法真的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吗?只怕更多的所谓量化,仅仅是技术分析的自动化处理而已。换句话说,越多的人利用相同原理的交易算法,就会使得买卖信号更加趋同,即套利空间变得更窄。因此,市场常有一种现象,即股价打到压力位便会下来,且卖盘一致性很高,砸到支撑位又会被拉起来,买盘一致性也很高,但卖盘和卖盘从来不做突破性买入或卖出。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模型风险的表现。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成立于1994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CTM)聚焦于高杠杆的国际范围的长期投资。其公司的投资模型的核心是均值回归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信用利差将逐渐回归至均衡水平,表现为两国利率收敛。虽然LCTM的投资范围很广,但其策略核心理论过于单一。

了解均值回归理论的朋友应该清楚,该利率是在有效市场假说成立的前提下的经典理论。那么当市场出现突发因素时,势必会对其投资组合产生影响。1998年,LTCM持有了大量的俄罗斯政府债,并同时卖空了发达国家证券,最高杠杆比例达25倍。

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债券违约,使得投资者大量抛售俄债转而持有更安全的债券。这使得利差没有收敛,反而增大,加之过高的集中度使LTCM的投资组合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高达25倍的杠杆使其很快遭到了追保电话,即margin call。最后为防止危机扩散,美联储联合多家银行瓜分了LTCM90%的股权。

此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风控方面过分依赖于在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没有充分考虑极端情况发生的应对策略。


尼德霍夫看跌期权案例也是比较经典的模型风险案例之一。

故事本身比较简单,尼德霍夫通过观察标普500指数的波动率,建立了一种卖出深度价外看跌期权来赚取期权费的策略。他认为标普500指数单日下跌超过5%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卖出深度价外看跌期权是十分安全的,虽然期权费也比较少,但是交易数量有一定弥补。

1997年10月的一天,标普500下跌了7%,导致了其持仓头寸触及预警线,并收到了margin call,使得尼德霍夫不得不清算掉其所有头寸。这种对市场的假设出现偏误是典型的模型风险,尼德霍夫存在以小博大的意图,利用无数个收益小,风险概率低的交易来积累巨额利润,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记得“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谚语。


德国金属公司案例:德国金属公司(MGRM)于1993年签订了一笔长期的,以固定价格出售油气产品的供货合同(相当于长期空头头寸)。合约的签订使得其出售价格不受市场价格变动而影响,其风险在于油气价格的上涨。

为了对冲风险,MGRM制定了一份利用短期能源期货来动态对冲的策略(短期多头头寸)。因为期货的交割时长小于合同时长,因此MGRM需要在期货合约到期时做滚动交易,即合约换月。

然而这种策略生效的前提是在backwardation的市场环境下,即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时才生效。所以当期现市场由backwardation变为contango时,该策略失效,面临基差风险,继续进行roll over操作带来的是现金的流出而非流入,进而导致了巨额损失。


1993年,原油的即期价格巨幅回落,使得市场逐渐变为contango,加之策略失效,导致了MGRM的对冲头寸接到margin call,必须以13亿美元现金来防止被平仓清算。MGRM的空头头寸是远期协议,而期货对冲头寸是逐日盯市,每日结算。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要求MGRM确认期货的损失,但不能确认其空头头寸带来的未实现收益(unrealized gains),这也使得资产负债表上的利润下降,导致市场对MGRM的信心下降。

德国金属公司对风险的评估没有基于合理的市场假设,也没有足够的压力测试及可能出现margin call时应对的准备金,导致了其巨额亏损。

四、公司治理风险

公司治理是一种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力、责任、利益来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是一门经济学科。本文仅探讨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

安然公司造假案例: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能源巨头,发明了一种”燃气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不同供应商手里买入,并销售给网络上更多的客户,同时安然公司创立了一种能源衍生品,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签订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安然公司赚取佣金。为了能够追求更多的利益,安然公司放松了对其业务的管制,并利用设立壳公司SPV来实现逃税和掩盖财务亏损的目的。而公司高管却绞尽脑汁虚增利润,以使得股价继续走高,他们利用内幕消息操作股票,赚得大量违法所得。


委托代理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在安然事件中显露无疑,许多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违背了股东利益,董事会也未能履行对股东的受托义务,而外部审计公司,当时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没能履行外审责任,报告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真相。而此次事件后,安达信事务所于2022年倒闭,曾经的五大事务所变成了如今的四大事务所。